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如何写好试卷分析的作文)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如何写好试卷分析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06-22 07:01:07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如何写好试卷分析的作文)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一】

1、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

它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形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使人获得有关知识。

2、说明文的三要素:被说明事物特征、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说明事物的特征可分为:外部形态特征(事物说明文和内在规律特征(事理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举事例、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画图表等。确定说明方法,一要看用怎样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对象的什么特点;二要看所用的说明方法是通过怎样的语言表达的。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包含:从概括到具体,从整体到部分,从主要到次要,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等。

3、说明文具有三个显著特点:

(1科学性,说明文以传授科学知识为目的。

(2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严谨而有序。

(3准确性,说明文的语言严密准确、通俗易懂。

二、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分析

中考说明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主要有:

1、能用准确的语言概括、表述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文段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

如何在说明文中找出事物的特征?

(1从文中的关键语句中找出事物的特征。如《中国石拱桥》开头部分写道: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这句交代了中国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的特征。再如: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从这句话中,可以概括出变色龙的特征是:变色龙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身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

(2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文中没有明显交代事物的特征,需要用概括、提炼的方法。概括、提炼事物的特征要采取逐层、逐段加以归纳概括的方法。

3、确定文章的结构层次。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概说分(具体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4、了解各种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下定义、作比较、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列图表、作诠释、摹状貌等。

目前中考,很少直接考对说明方法的判定,而是把说明方法和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结合起来考查,主要考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准确或恰当或生动地说明、突出了被说明事物的某一特征,它必须体现所明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5、理解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并指明其作用

由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和作者语言风格不同,说明文语言也是多样性的。或准确、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平易朴实,或幽默风趣等。

准确科学是说明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在阅读中,有关准确性的考点就是:能正确指出文中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词语的作用。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一要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达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成为惟一可取的表述形式。这种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换成某个词语;二要分析用词、造句的准确性,题型是:某个词语能否删除或某词语的作用;三要分析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剖析事理,这种题型是:修饰语或限制语的表达作用。

这类题的答题思路是:首先要明确这个词语的含义;然后联系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回答此词语对表达被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最后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分析:如《中国石拱桥》中的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礅,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此语段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表现在:桥宽约8米不能说成桥宽8米;几乎与河面平行不能说成与河面平行,也不能说成与河流平行。另外,此语段有一个词不够准确,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应该是桥面比较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路面和桥面是不同的,增加比较,与下句的几乎照应,这样才更加准确。

说明文语言的平实性: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说明文语言的简洁性:指简练、明确,不罗嗦,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6、说明文阅读中的发展性练习

这类题比较灵活,往往是要求阅读者,针对阅读段中的某个知识或某句话或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征,谈自己的认识,此考点目前比较流行。这种题的答题关键是: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或现实生活来谈,要有自己的明确的观点,可以引用来论述,语言要简洁,语言不能超出限制的字数。

三、怎样解答说明文阅读题

阅读下文,按要求答题:

(1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2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3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4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5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6其次是培植草皮。(7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我国沙荒地区,有一部分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不再转移阵地了。这种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防止过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来。根据近年治沙的,陕北榆林、内蒙古磴口、甘肃民勤地区的流动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的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所以在流动沙丘上植树种草,是可以成活的。林木和草类成长以后,沙丘就可以固定下来了。

仅仅防御风沙袭击,固定沙丘阵地,还只是采取守势,自然是不够的。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无论植树还是种草,土壤中必须有充足的水分。所以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

1、第1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考查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2、分析第1段,简述说明文语言的层次性。(考查对语言逻辑性理解

3、文中两个固定的意思是一样的吗?(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这对词语意思的理解

4、根据第2段怎样使沙丘固定下来这一内容,写出使沙丘固定下来的顺序。(同2

5、找出两个说明方法,并分别说出其作用。(考查说明方法

6、把第二段中加点的有一部分删除可以吗?为什么?(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7、沙漠的形成,主要是人为对环境破坏的结果,请你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30字以内(发展性阅读练习,考查学生的环保认识

要正确解答以上问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仔细通读全文,准确掌握基本内容。具体要求有三:

一要抓住中心句。三段的中心句分别是: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培植草皮;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第一段的中心句是分开表述的,在阅读中,如果不认真,就容易把第一段的中心句漏掉一部分。

二要把握关键词语的特定含义。例如第3题要求回答两个固定的`意思是否一样,解答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就境品词。作仔细品析,就可知道:前一固定处于未有妥善保护草皮和灌木这一条件下,故只指某一时期;后一固定已具备这一条件,故具有永久性,两者意思不一样。

三要把握句与句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对第二题的分析:第一段 (1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主要方法是培埴防护林,(2、(3句说明防护林的功能,(4、(5句说明培埴防护林的特殊要求,(6句说明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之二培植草皮,(7句对其功能作诠释。可见(1~(5句为一层,(6、(7句为一层,两层之间为并列关系。第一层中(1句与(2~(5句构成总与分两个小层次。如粗枝大叶,认为所以前都讲原因,因与果关系,那就错了。(第4题答案:植树种草成活保护草皮灌木沙丘固定。

(二、读懂有关知识准确回答。例如第1题要求简答,对第1段文字的说明对象,这就要多作比较辨析,防止将说明对象的某一部分或说明对象的特征误作说明对象。学生回答这个题可能有四个答案:A、培植防护林。B、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C、培植防护林和草皮的作用。D、怎样培埴防护林。A项培植防护林,少了培植草皮,错在以偏概全;C、D项都是对说明对象特征的概括,错在混淆概念,故此题B项是对的。

(三、要注意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如第5题,如果选择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这句,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回答其作用时,就要注意70%~80%是一个数量范围,它准确地说明了风遇到防护林时,速度减小的程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第6题的有一部分,是限制语,表示沙丘已经长了草皮和灌木的数量范围,不是全部,去掉就变成全部了,就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它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说明文阅读解析

(一能吞能吐的森林

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早灾害的作用非常大。据专家测算,一片10万亩面积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立方米的水库,这正如农谚所说的:山上多栽树,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森林因这种特殊的吞吐功能而被科学家称之为吞水吐雨器。

说起森林的功劳,那还多得很。它除了为人类提供木材及许多种生产生活的原料之外,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也是功劳卓著,它用另一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孕育了人类。因为地球在形成之初,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高,氧气很少,气温也高,生物是难以生存的。大约在4亿年以前,海里的先进植物登陆,陆地才产生了森林。森林慢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同时吐出新鲜氧气,调节气温,这才具备了人类生存的条件,地球上才最终有了人类。所以科学家又称森林是吞碳吐氧机。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主体,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是地球的绿色之肺。森林维护地球生态环境的这种能吞能吐的特殊功能是其他任何物体都不能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植树造林,并且保护好森林。目前,值得我们每个人关注的是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近200年间,地球上的森林已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毁掉。而另一方面,由于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急剧增加。此消彼长,使得地球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甚至威胁人类生存。因为全球气候变暖,水分蒸发加快,改变了气流的循环,使气候变化加剧,从而引发热浪、飓风、暴雨、洪涝及干旱。

为了使地球的这个能吞能吐的绿色之肺恢复健壮,以改善生态环境,抑制全球变暖,减少水旱等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大力植树造林。使每一座荒山都绿起来。

1、阅读全文,简洁地回答森林的两大功劳。

①吞水吐雨器: ②吞碳吐氧机:

2、阅读第三段,概括说明地球的绿色之肺在日益萎缩的两个原因。

①: ②:

3、将森林说成地球的绿色之肺,这是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4、第三段画线句中的加点词近200年间强调了:

三分之一以上强调了:

5、森林遭到破坏后,地球上的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除了文中介绍的全球性气候变暖外,还有哪些方面的恶化?请举出两例。

①: ②:

6、过度砍伐、无节制使用是森林资源遭到破坏的重要原因。2001年武汉市政府在全体市民中发起了禁止使用一次性木筷的活动,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现请你根据平时的观察和思考,提一条保护森林资源的建议或拟一条含警示性的标语。

试题解析:

题1考查下定义(根据文段概括:①雨水多了,森林能贮水;雨水少时,人们可利用森林涵养的水源。②森林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吐出新鲜空气。题2着眼于对段的阅读,要求利用段中的材料说明原因。这一方面是要求读懂,一方面也要求进行概括。地球的绿色之肺日益萎缩的原因是:①地球上的森林有三分之一以上被采伐和被毁掉。②地球上的燃烧物增多,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题3考查对说明方法的作用的理解,此处运用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形象具体地说明森林能吞能吐的特征和在维护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题4是细节化的题目,考查对说明文中限制、修饰语的理解。近200年间说明了时间之短,三分之一以上说明了范围之大或数量之多。题5进行延伸,从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的角度考查考生对生活对环境的关心,答案多种多样,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题6进一步深化,既调动考生的积累,又体现学生阅读后的与见解,考生提建议时要深思,建议要有一定的可行性;所写标语要简明、得体,有一定的警示性。

(二

绿色植物是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天然加工厂。人和动物要不断呼吸,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各种燃料燃烧也要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加到一定浓度时,人就会感到头痛耳鸣、恶心呕吐,压增高。但你不必担心空气中氧气会越来越少,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因为绿色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保持相对恒定。据测定,每15亩绿地每天能吸收900公斤二氧化碳,产生600公斤氧气。

绿色植物是天然的空气调节器和净化器。绿色植物能调节小气候。夏天,绿化地带的温度比非绿化地带要低13度;冬天,绿化地带温度又比非绿化地带高0.11度。灰尘、工业粉尘对人体健康危害不小,能引起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矽肺等病,绿色植物是吸附灰尘的能手。据测定,在绿化地带空气中灰尘的含量比非绿化地带要减少一半以上。不少绿色植物还能释放出一股芬芳的气味,其中含有植物菌素,能够灭又大量细菌,如香樟、桉树、柏树、杉木、夹竹桃等都能分泌菌素。而且许多绿色植物吸附有害有毒气体,如松树、柑橘能吸收二氧化硫,夹竹桃、香樟能吸收汽车废气。

1、文中两次出现据测定,能否删去,为什么?

2、全文说明的内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3、请你拟一条有关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语。(语言要精练得体

例1、踏破青毡可惜,多行数步何妨。

例2、春花烂漫,请您手下留情。

试题解析:题1考察说明文语言特点。回答此题的思路是:一要正确理解词语含义,二要结合语境指出词语的作用,三要回答此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此题答案:不能删。因为据测定是依据科学测定的意思,(表明下面引用的数据是有科学依据的,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题2考察考生的概括能力。概括文段的内容,要抓住中心句。文段的2个中心句非常明显,并且使用了生动的语言,考生可以据此归纳出文段的内容绿色植物的作用。如果答案就停留再这里,此题就不能得满分,原因是不够具体。这个文段再说明绿色植物作用的时候,紧紧抓住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关系来说明,所以,这点必须注意到,我们由此得出正确得答案是:绿色植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题3属发展性,考察运用语言的能力,此题要求语言精练得体,此题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考生的思维是否开阔。平时在公园里散步,这样的提示语比比皆是,可以得来全不废功夫的;二是化用诗词中的名句或歇后语,改一(几字而传神即可;三是使用修辞,以拟人为佳。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二】

1、改写不改变数的大小,省略改变了数的大小。

2、改写使用直等号,省略使用约等号。此外,不同的题型也有不同的表述:

改写的表述有“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的表述有“省略万位、亿位后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应根据不同要求,写出正确结果。

对于“将下列各数改写成用亿做单位的数(不是整亿的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这种题目,则是两种提型都有,要注意辨别。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三】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 ⑴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⑵你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1:给数分级。生2: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生3: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

我问学生3,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他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较得到的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后,做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写作:200184。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生5: 20万。生6:200000。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20万。这时我问学生6,你为什么不把个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说:“是”。我就又启发说:“你们比较一下生5和生6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20万. 学生5说:“答案是20万比200000简单一些,但是从题目要求来看并没有要求必须用“万”作单位。我无言以对。只好强行命令到:题目没有要求也要选择简单的方法写,以后再遇到这种情况就要用“万” 作单位来写。学生看了看我,无奈的坐到位上。从学生的表情来看,学生并没有得到满意的说法。课后,我一至在思考这个问题。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四】

教学例5时,我出示情境图后引导学生一滴液中含有:5000000个红细胞;含有10000个白细胞。1、读出数看看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2、你有没有办法使别人一看到这个数就能使学生很快就能读出这个数吗?(A、给数分级B、把后面的四个0用东西盖。C、把4个0去掉,换成一个万字)我问学生C,你是怎么想出这种办法的`,她说:“我是看到报纸上就有这样的数。”别的同学也有附和说,我也看到过。接下来再讲例6时,再让学生重点体验用“四舍五入”法将非整万数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比较得到的近似数比较接近准确数后,做练习巩固新知,让学生把非整万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用万作单位求近似数。

当练习第18页第8题时,题目要求:先写出横线上的数,再求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

北京大钏寺的一口古钟上有二十万零一百八十四个汉字。

写作:200184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是:A、200000。B、20万。

当时,我在备课时就只想到答案B。这时我问学生A,你为什么不把级上的数换成万呢?学生作到:题目中并没有要求用万作单位。其它同学也点头称是。我就又启发说:“你比较一下A和B两个答案那个表达更简洁呢?试图把答案统一成B。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五】

一、简单记得上半年徐州培训会上,张庆先生也提出了课改八字方针,其中很关键的一条就是倡简,提倡上简简单单的语文课。因为语文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能力的形成就是靠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习得语言。本课从目标来看,只有两个要求。一是读通读顺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二是识字与写字。从设计来看,对应目标做到了简洁,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识读结合,寓识于读,把课文读好。二是识写结合,使字形教学和写字教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课堂中避开了冗余的教学环节,为的就是节省大量的时间有效落实每一个教学目标。从过程来看,也显得简单、平实,追求简单课堂,丰富表现以及有效教学。

二、扎实大家都知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素养。就语文学习而言,首先是要学会使用语言文字这个重要的交际工具。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与写字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必须正确处理识字、读书、写字三者的关系,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力求同步发展。本课为第一教时,必须做到读通读顺,在读通阶段突出识字写字教学,遵循的`便是在语言环境中教学识字的原则。从自由读准提出的多读生字要求,到拿出生字词单独练习,再到生字放到课文中读会,最后又继续巩固,让生字词在课文内外走了几个来回,真正地体现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而写字教学时,再与生字见面,此时生字就变成了老朋友。在教学字形及书写时,从笔顺认读开始,到记忆字形,再教学读帖,辅之以写字姿势和习惯的指导,规范的生字就会出现在学生的笔下。长期坚持,学生就会养成扎实的写字习惯,影响今后做事的风格。

三、真实语文课追求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课改实践中,加强对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规律性的认识,不断地求是,求真。这是课改成功、语文教学产生质的飞跃的前提和保证。在本课教学中,选择了第一课时,没有要生对课文进行预习,并努力不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加入进来,就是为了做到纯正,让第一课时能真正地落到实处,而不是为了公开课便变得什么都可以装。就是要通过课堂把读的方法教给孩子,让他们自己会操作,做到真正能读,真正自己会读。四、有趣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坚持把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放到阅读教学的首位。喜欢阅读被《语文课程标准》放在阅读教学起始目标的第一条,就是要求我们能在学生阅读起跑线的起点上,采取多种手段让每个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地要读书,逐步让他们把读书当做一种乐趣和享受。激发情趣,引起学的兴趣。从课的开始,一直贯穿着课的始终。时刻注意自己和学生的状态和言行,以全身心投入到到课堂,以此来激发、影响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真正让学生想,爱读。有效的评价也是激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鼓励成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力,爱护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激发每一个学生的上进心。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用整个心灵去拥抱生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习兴趣,找到学习方法,找到自信,找到快乐。有了简单、扎实、真实、有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思想指导,再加上孙景华老师和杨新富校长在教材培训中提到的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为方法指导,通过自己对课堂的不断打磨,努力使张庆先生的经纬论在低年级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内得到有效的落实。

怎么写对试卷的分析和反思作文【六】

本赛季的英超联赛是十分精彩的,先是利物浦做上了领头羊的宝座,接着是阿森纳遥遥领先排在榜首,一直到了最后几轮,最后曼联后来居上,获得了英超联赛的冠军!在这一过程中足以看出利物浦与阿森纳队后劲不足才会被曼联超过,先说利物浦吧,他们在英超联赛开赛时状态奇佳,保持了十八轮不败的佳绩,可是到了第十九轮的英超联赛,他们被热刺队战胜后,再也恢复不到联赛刚开赛时的'良好状态,一路滑向了联赛第七和地八位,离降级圈越来越近,还好他们终于走出了九轮不胜的阴影,艰难地拿到了一张欧洲联盟杯的入场券。而阿森纳队,就在利物浦九轮不胜的时候追了上来,将自己与其他球队联赛积分拉大了十几分。但是,阿森纳队在最后几轮的联赛中表现的十分平庸,逐渐的被曼联的拉小了差距,在决定冠军的一场比赛,阿森纳被在降级圈里苦苦保级的西翰姆队3:2击败了,与冠军无缘。而另一方面,曼联则以4:1的大比分战胜了查尔顿队,获得了冠军,总的来说,这赛季的英超几支强对缺少后劲,才与冠军无缘的。

再说说西甲联赛吧,西甲联赛中,巴塞罗纳队一开始状态就十分平庸了,连战连败,一下子就落后了积分领先的球队,而上届的西甲联赛中还在苦苦保级的皇家社会队,这赛季的状态实在是令人刮目相看,而皇家马德里的刚开赛的状态就另人十分担心了,球迷们十分害怕他们也向令一个强队巴塞罗纳那样,可皇家马德里并没有让球迷们失望,在联赛最后几轮时,他们表现了强大的实力,逼近了与皇家社会队的积分差距,并在联赛倒数第第二轮以两分的优势超过了皇家社会,在最后一轮中皇家马德里以3:1战胜了毕尔巴鄂竞技队,捧起了西甲冠军的奖杯。总的来说皇家马德里在本赛季显示出了王者风范,正是这样他们才能获得西甲的冠军。

至于德甲、意甲,老牌强队提前几轮就获得了冠军,法甲也是由卫冕冠军里昂队夺冠,没有太大的悬念。

总知今年的五大联赛还是十分精彩的,我十分期待下赛季的五大联赛,希望下赛季的五大联赛比这个赛季的五大联赛更加精彩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