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解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的作文)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解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的作文)

更新时间:2023-12-17 11:24:18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解决与父母之间的隔阂的作文)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一】

也不知道今天到底是不是你生日,更不知道你会不会喜欢我的这份祝福,但我还是鼓足勇气写下了。

——可群(我中文名)

看到这份祝福,你也许不会太惊异吧,都说了要给你写贺文,这还算什么惊喜嘛,嘿嘿,没关系,我依旧坚持写下来!请继续往下看吧师父。

认识有很久了。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朋友推荐你的作文本,厚着脸皮去了,我知道我其实没资格去,因为当时我还是个无名小卒,在里只有寥寥无几的几个朋友。看到你在作文本发出招收徒弟的消息,我心生一念:你做我师傅怎么样?马上,我面不改色的.就给你发了纸条,你爽快的答应了。

就这样,意外的相识了,意外的从陌生人变成了师徒,世事变化总是很大的。

我有了所谓的师父,你有了所谓的徒弟。

给你写这篇贺文时,我都是红着脸写的,小依觉得自己真的真的好对不起你小谢师父。每次作业,我都偷工减料;每次作业,我都拖拖拉拉。的确像你说的,我很忙,但我们心中都清楚,我才读小学,不会忙到那种程度,但你依旧原谅了我,不管我怎样拖拉,不管我怎样完成的不好,你都会很耐心,这也许就是你好人缘的根源吧。

终于,在我生日的那天,你给我写的贺文中,你终于写出了对我的批评,作为一个徒弟,被师父批评很正常,我也不会有太多的懊恼,因为我知道,我的确是一个不称职的徒弟,连作业也要拖拖拉拉拖上几个星期。看到了你给我的贺文后,我很感动,也很歉疚,更多的是悔恨。从那天开始,我就发誓一定要好好对待和完成你布置的每一次作业,从那以后,我真的变了,我真的真的,又回到了。

小谢你知道我为什么不太喜欢来吗?说句心里话,这里很多朋友都反映,她们觉得里很多人都是看自己和某人的关系打分的,她们都觉得不再是那么出淤泥而不染了,我也越来越这么觉得了。除了忙,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有点拖作业。

小谢师父,我真的很忙,每天写作业都要写到九点,每次都匆匆洗把脸就睡了,哪里有时间来写文章?请你多多谅解。当然,以后我会尽量按时的完成每一篇作文,做个乖徒弟。

废话不说了。

匆匆的缘分,匆匆的相识,一对似知心朋友的师徒,我们之间,没有隔阂。

虽是师徒,我俩却十分亲近,不会太严肃,也许是因为年龄差不多吧。就是这样的缘分,使我俩走到了一起。

或许是准时的祝福,或许是早来的祝福,只想默默在你身后为你鼓劲、加油,现在,小依徒弟默默的对小谢师父说一句:生日快乐!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二】

你相信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大象吗?当小象无法挣脱时,便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

可见,习惯真的很可怕,但如果你能跳出习惯的圈圈,方可见另一番天地。

设问1、地球真的天圆地方吗?

大概有几千年之久吧,人们忠贞不渝的认为地球天圆地方,为什么呢?因为自己在内部所看到的极小一部分是这么回事,因为自己妈妈是这么说的,因为自己周围的人都是这么觉得的。

终于,站在海边的人们,先看到归航船的桅杆,后看到船体;月食发生时,月面上出现阴暗的弧形界线;“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让人们开始惊奇,于是有了麦哲伦航行的历史佳话,麦哲伦有行动证实了地球是球体之说。

这正是因为麦哲伦挣脱了习惯,用行动去验证了自己的猜想,才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历史的进程。

设问2、地球真的是宇宙中心吗?

自古希腊天文家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后,教会一直视其为权威,用他的学术来控制人民,经过几百年的岁月,多数人的'思想真的就被麻痹了。但有一个人没有——他就是哥白尼,他根据自己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虽然在现在看来,“日心说”是不完全正确的,但他否定了教会的权威,鼓励人们去探索自然现象,这便是突破习惯思维的一种表现,是一种创新。

于是,在他的号召下,涌现了布鲁诺等一大批敢于创新的人才。诞生了近代科学,使自然界不再神秘莫测,人们逐渐触摸到自然界跳动的脉搏。

打破常规,你可以用六根火柴拼出四个三角形,打破常规,你可以“一个巴掌拍得响”,打破常规,你定可开辟另一番天地!

愿你不被习惯束缚,向世界提出更多的疑问吧,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你将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创新。

打破家人间的隔阂作文【三】

雄鹰敢于走上其他鸟类不敢练习的悬崖,终能在蔚蓝的天空自由的翱翔;蝴蝶冲出茧的束缚,才会有化蝶的美丽;人类只有打破常规,勇于创新,才能造就新的辉煌!

你相信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大象吗?当小象无法挣脱时,便习惯了不挣扎,直到长成了大象,可以轻而易举地挣脱链子时,也不挣扎。可见,习惯真的很可怕,但如果你能跳出习惯的圈圈,方可见另一番天地。

一个中国的小孩子同父母共同去了美国。在美国的小学,图画课是最让他头疼的,那里的美国孩子,画的根本称不上是画!他们笔下所绘:不成比例、不讲布局、不管结构、无方圆没有规矩,甚至连基本的笔法都没有。而每当他们画完,都兴高采烈的问老师:“好不好?”

而那个中国孩子却与他们大不一样,她努力地去画出自己想象中的事物:父母、文具、房子、花草……画毕,也会兴高采烈地问老师。不过,他是从来不问“好不好”的,只是问“像不像”。

一个是“好不好”,一个是“像不像”。这引起了我的沉思。中国的教育,教导孩子要循规守矩,却忽视了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美国孩子学绘画,老师往往不设计样板、不立模式,让孩子从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构图”。与此相比,中国的所谓范文,参考图便都成了禁锢中国孩子思想的罪魁祸首!他把孩子变成了复印的机器,中国的孩子,也许具有很高的COPY“能力”,但却欠缺了基本的创造力,多么可悲呀!

乾隆年间,有两位书法家。一位极认真地模仿古人,横要像苏东坡,捺要像李太白;另一个正好相反,讲究自然,独成一派。某天,两人相遇,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你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一句,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第一个听了,顿时瞠目结舌。

不错,正如齐白石先生的那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不会创造,只会在前人的框架里打转转,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我们不是不会打破常规,只是常规牵制住了我们的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