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关于书作文100字(介绍一本书100字作文)

关于书作文100字(介绍一本书100字作文)

更新时间:2024-06-12 08:49:35
关于书作文100字(介绍一本书100字作文)

关于书作文100字【一】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是我生活不可缺少的精神补品,它们就像肉.蛋.水一样,哺育着我的灵魂。

小时侯,我不大喜欢读书,作业也不多。一写完作业,就跑出去玩 ,生活过得很空闲。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开始写作文了。可不知为什么,我写出的作文总是干巴巴的,十分空洞。于是,我开始向书请教。一打开书,清新的书香扑鼻而来,我一下子就被书给迷住了。从此,我开始读书。每当遇到优美的词语或句子,我都试着背下来。有了这些词语,我的作文变得有声有色,老师也表扬了我,我有了一种成就感,我高兴极了。渐渐的,我的目光又被那些厚厚的名著所吸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感受到了旧社会的黑暗,又感到了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读了《阿凡提和毛驴》的故事,我又被阿凡提的智慧所吸引,很佩服他的聪明机智……

而且,读书还丰富了我的知识。有一次,老师问大家:“鲸鱼是不是鱼?”“是”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想了想,说:“不,鲸鱼不是鱼,是哺乳动物。”老师笑者点了点头,我心里美滋滋的,心乡:这可都是“老师”帮了我呀!

书海无边无际,我要永远在书的海洋里遨游。

关于书作文100字【二】

书,让人接受文字的洗礼,文字的熏陶。

文字,顾名思义,文——文学,字——用笔写出来的字。文字和书有着亲密的关系,没有文字的书不叫书。没有了书,就没有我们这一代人的知识。书,是记载人类文明的篇章,从我们奶奶,爷爷辈就有了,书像一代一代人的`接力棒,传递下去,将知识传递下去。读懂了书,可以走万重山,走万里路,没有了书,就不了解当地地貌怎么样,干旱?洪水?如果不知道,很可能发生危险,书可真重要!

你读了书,会慢慢发现,自己变了,书的力量是无穷的,书可以是一个性情烦躁的人静下心来,书可以使一个成绩不好的人提高成绩,书可以使一个没有伙伴的人有朋友,因为书就是良师益友。书不能当摆设,更不能放着不读,那跟没有一样,它会被渐渐遗忘,在你想读它时,它或许再也找不到了。找到好书,就如同勘探者找到了金矿,寻宝者找到了宝藏。书是知识的宝库,是航海者起航的码头;是一把钥匙,领着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穿越知识的海洋,探索奇妙的世界。书,是黑暗中的明灯。书,是寒天中的阳光。书,是理想中的出发点。

书,是我最爱的物品,它别有一番风味,有的温馨感人,有的陶冶情商,有的给人有益的启示,有的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它不会硬邦邦的锁定在一点,它是活跃的;书,是我最留恋的一样物品,在我做作业时,累的不想再写时,我便会用书来激励我,做完了可以把它捧在手上,细细品读。每当我这样想就会有新的动力。

书,你是人们的启示,是我知识的链接。

    四年级:刘小钰

关于书作文100字【三】

第一次接触书是在幼儿园时,班里的的小人书我这本翻翻,那本看看。但正是从那时,我就开始了书之旅。

上小学了,我不再满足于仅有的图画了,开始买注音图书看,我的书柜里有一半是一、二买的书。

现在的我喜欢看历史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中华上下五千年》。长久以往,我获得了很多知识,了解了夏商周兴衰、春秋七霸争中原、秦始皇如何定六国。尽管历史书内容丰富,但还是比不上我百看不厌的《三国演义》。里面介绍了曹操如何平黄巾,讨董卓,挟天子,令诸侯,灭吕布,收张绣,战官渡,取河北,定辽东……司马懿和诸葛亮如何斗智斗勇,最初诸葛亮占尽优势,但因不会用人,失了街亭,只得退兵。司马懿本已被火困在葫芦谷内,却下一场大雨,救其性命。这本书情节就是这么精彩,能触动你的心灵,甚至能让你放声大笑或者号啕大哭。我在这本书中是曹氏家族的忠实支持者,当看到赤壁之战曹操败阵时不禁冒出一阵冷汗;当看到曹操被曹仁救回去时就松了一口气。相信你也会有这种感觉。

文学、科幻之类的书也能上我喜欢的书排行榜。乘坐心灵的过山车——《鸡皮疙瘩》系列丛书里就能找到这种感觉。看了一半总觉得不过瘾,还想再看下去,可惜要做作业了(或是其他原因)。我和彼得·潘一起飞了起来,与胡克船长决斗;和汤姆·索亚一起出海历险,参加了自己的“葬礼”;也和小豆豆一起参加大冒险……总之,这种感觉比吃一顿肯德基或者玩一小时电脑都好。

书之旅是没有目的地的\',就算是把现在的所有书看完,又会有新的书源源不断地向你涌来。所以,看书也要讲究效率,用最短的时间看最多的书。如果你还没踏上这次快乐之旅,或者说不想,那就太遗憾了!毕竟,“看书能提高人的修养”,我一直相信这句话。

关于书作文100字【四】

书的种类不可计数,书里的内容无奇不有。书是我们的朋友,更是人类的朋友。我喜欢书,我爱与书交朋友,因为它是我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

记得有一天,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突然,舅舅打电话来告诉我,让我去他家玩,我一听,答应了。我拿着《十万个为什么》起身,像虔诚地教徒捧着一本圣经似的,边走边看。走着走着,我便与大门来了个“亲密接触”,我摸了摸脑袋,不痛,继续走。走着走着,又与电线杆来了个“亲密接触”。这两次“接触”差点让我“鼻青脸肿”,可我觉得一点也不痛,还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书……。

书就像是一坛佳酿,只要你细细品尝,就一定能尝出其中的韵味。请把书当作你的玩伴吧,天天与它在一起,它会给你带来你意想不到的欢乐与收获喔!

关于书作文100字【五】

俗话里有“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老话,意思是只有不断接受新事物,积极改革才能使自己的观点保持正确,想要先进首先要对不断变化的事物有正确的理解。这个道理被朱熹从书中悟出,于是借这一池清水写了出来。可以说这首诗其实也是一首即景至作。(个人推断)

鉴在文字发展史上一开始确实就指的是镜子,镜子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用来正衣冠,端形止的。半亩方塘一鉴开,第一感觉,眼前一亮。这里有个暗示,这首诗是在写一个池塘,却也是要写明白一个和观察研究事物有关的道理。天光云影共徘徊,五彩缤纷,复杂多变,这好比千变万化的事物表相。事物的表面如此匪夷所思,那么怎样才能鉴别分析明了呢?后一句就告诉了读者一个方法“为有源头活水来”,什么意思,其实就是想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就要不断观察接受新的观点,新的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自己才不会被错觉迷惑,才能正确得分析事情,解决事情。当然这里面的哲学道理我还不能更深刻的分析,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求新创造的精神在什么时候也不能丢掉,人只有不断改造自然才有空间生存下去。

朱熹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他常把自己的观点隐喻在作品里,想使读者明白他的想法,这首诗也不例外。

诗的可读之处还在于氛围的营造。像天光云影共徘徊就使人的眼界开阔起来,刚才还是半亩方塘,现在却海阔天空,视觉上有种透明的效果,云彩的飘渺增加了这种效果,有时我觉得这前一句的魅力竟影响了我去理解诗本身隐含的哲理。前一句过于漂亮,而后一句又过于平淡。读诗,我常常真的很难做到全面,往往仅仅局限于片面化的极致,好诗的内容却总是丰富的。所以我不敢说自己的观点总是对的,错误在所难免,就算生搬硬套原诗的文字意思,也还是常出错。不过,错多对也就慢慢多了。如果让我说,这首诗所用的一个天上一个地上的素材,通过对比加深说理的逻辑性的手法,都给我留下了突兀的印象,还有在心理上也感觉有些意料之外。这或许是因为我的文学素养太差吧。

关于书作文100字【六】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