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写一篇作文与大地有关的)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写一篇作文与大地有关的)

更新时间:2024-06-22 00:28:53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写一篇作文与大地有关的)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一】

文具盒、铅笔和橡皮擦是一个大家庭。

这一天,我发现我把外套忘在学校了,于是我回去拿外套。我偶然发现铅笔和橡皮好像在说什么。于是我走近了,听到铅笔大声说:“我是小主人最有用的文具,我应该在中间,这样主人就能更方便地拿到我。”。

然而橡皮不服气的说:怎么才能成为最有用的主人?没有我,师傅写错字怎么办?所以,我应该在中间。

就这样,争吵开始了。你跟我争,谁也不放过谁。如果你没有给,写信,你就知道两个小时过去了,领带还没断。铅笔盒叮当作响,像打仗一样热闹。我真的很佩服他们。吵架也可以吵两个小时。

这时,文具盒开始说话了,慢慢地说:朋友们,别吵了。文具是主人的助手。没有我们,师傅就不能好好上学,所以我们都是师傅最有用的助手!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提供更好的服务。

铅笔和橡皮擦听完,都脸红了,互相道了歉,各自回各自的地方去了!铅笔盒又变成了一个幸福的大家庭!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二】

??草大树和大地续写精选

秋天来了,大树结出了不少野果;而小草已经快枯了。大树看了看小草嘲笑道:“你看你多没用,一到秋天就枯了。你看我,还结出了这么多果子。”小草听了,也不理会大树。大树见小草不理它,便也不再理会小草。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着,冬天也快来了,小草也快“”了。小草临“”前对大树说:“明年我还会长出来的。但恐怕你看不到我了,因为你活不过这个冬天的。”小草刚刚说完,马上就“”了。大树想:到临头还嘴硬,真没出息!

冬天过去了,春天来了。小草从地下钻出头来东张西望,只见原来大树的位子上只剩一个光秃秃的树桩。“不会真了吧!”小草懊悔地说道,“都怪我这个乌鸦嘴!”大地安慰小草说:“人们把它砍了来当柴烧,去取暖了。这也算没有白,也作出了贡献。”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三】

能力对命运说:“你的功绩哪里比得上我啊?”

命运说:“你有什么功绩要和我比试?”

能力说:“寿与夭、穷与达、贵与贱、贫与富,都是我能做到的。”

命运说:“可是,彭祖的智慧不在尧舜之上,却享有800岁高寿。颜渊的才能不在众人之下,却早夭。孔子的道德不在诸侯之下,却倍受困窘。殷纣王的德行不在箕子、微子、比干等贤臣之上,却位居王位。季札在吴国得不到爵位,田恒却占有了齐国。有气节的伯夷和叔齐饿在首阳山,而无耻的季孙氏比坐怀不乱的柳下惠要富足得多。还有许多例子就不举了。假如这些都是你所能操纵的,那么为什么让此人长寿而让彼人短命,使圣人穷却让逆子发达,让贤人贱却让愚人显贵,使善人贫却让恶人暴富呢?”

能力回答说:“假如像你刚才所说,我本来对众人是无功的,所以众人才会这样;那么难道这些都是你所控制得了的吗?”

命运接着说:“既然说是命运,那么还需要谁来控制呢?我不过是顺其自然,直的就往前推,率的就听任它。实际上,人们都是自寿自夭、自穷自达、自贵自贱、自富自贫,我哪里能够知道那么多呢?我怎么能管得了那么多呢?”

能力和命运的这段对话说明:力是进取之力,命是自然之命;力与命紧密相联,命与力因果相关;有什么样的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命运;而“命”的最终取向,除了自身努力外,还必须借助自然的力量。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四】

小主人的文具盒里有两种文具,一种是铅笔,一种是橡皮。骄傲的\'铅笔看不起橡皮,常常奚落它。

“你会写字吗?臭橡皮。”铅笔傲慢地问。

“不会,铅笔兄弟。”橡皮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会,无能的东西。”铅笔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虽然不会写字,但并不是无能。如果你写错了字,我能帮你擦掉。”

“住嘴,”铅笔恼怒了,“你有什么资格和我比,你就是一样废物。”铅笔生气地说。橡皮不再理会铅笔。

有一天,铅笔写错字了,他在作业本上涂涂改改,老师见了生气地说:“你怎么写得这么脏,赶快把写错的字擦掉重写。“铅笔后悔了,早知道就不应该和橡皮吵架,如果我让橡皮帮忙就不用重做了。他连忙向橡皮道歉:“橡皮橡皮快帮帮我吧,以前我对你不好,你能原谅我吗?”橡皮可宽容了,他连忙说:“好!”就把铅笔写错的字擦得干干净净。

从此,铅笔再也不骄傲了,和橡皮成了一对形影不离的好兄弟。

和大地对话的作文【五】

从前,有个叫公孙仪的人,非常善于弹琴。从他的琴声中能听得出泉水涓涓,也能听得出大海的怒涛,能听得出秋虫唧唧的低鸣,也能听得出小鸟婉转的歌唱。曲调欢乐的时候,会让人禁不住眉开眼笑,曲调悲哀的时候,能使人心酸不已,跟着琴声呜咽。凡是听过他弹琴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琴声打动的。

一次,公孙仪弹琴的时候,看到有几头牛在不远处吃草,不由得突发奇想:“我的琴声,听了的人都说好,牛会不会也觉得好呢?且让我来试一试。”

这样想着,公孙仪就坐到牛旁边,使出浑身的解数,弹了一首名叫《清角》的拿手曲子。这琴声果然美妙极了,任何人听了都会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感慨。可是那些牛还是静静地低着头吃它们的草,丝毫没有反应,就好像它们从来不曾听到过什么一样。

公孙仪想了想,又重新弹起琴来。这一次曲调变了,音不成音、调不成调,听上去实在糟糕,很像是一群蚊虹扇动翅膀发出的“嗡嗡”声,中间似乎还间杂有一头小牛“哞(mou哞”的叫声。

这回牛总算有了反应了,纷纷竖起耳朵、甩着尾巴,迈着细密的小步子走来走去地倾听着琴声。

牛终于听懂了公孙仪的琴声,那是因为这声音接近于它所熟悉的东西。所以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对症下药地研究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