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动静结合)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动静结合)

更新时间:2023-07-01 07:10:28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动静结合)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一】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思考过,惯性思维认为所有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都应该去学校接受教育的。当身边有一位朋友,他们的孩子是没有入学接受教育的,他们选择小学阶段由父母来教孩子相应的知识,有些科目请专业的教师来教,我从心底挺佩服他们的勇气,当然也有所怀疑这样的方式是否存在弊端?

书中大江健三郎对于孩子为什么要去学校阐述的观点是:为了与世界联结,进而反观自己,了解自己。

我比较认可这样的观点,人活在这个社会中,是不可能孤立存在的,人总是与其他一些人相互联结的,首先是父母,兄弟,姐妹等等,还有就是同学,朋友,同事等等。孩子去学校是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步,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以及学习知识。

关于学习知识,很多教育者们都提倡孩子自主学习,我在想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而言,他们如何懂得自主学习?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第一学期从学习拼音开始,然后学习认字、写字,数学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不管是自主学习还是被迫的学习,孩子们在期中和期末都要面临考试,对于考试家长和孩子都很紧张,分数考得好的孩子家长自然高兴,分数低的孩子家长心里不舒服,可能会对孩子各种批评,此刻想想自己也是这般焦虑的家长之一。

我不知道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他们为什么要学习认字,有没有想过我们所认识的字是从哪来的?在我小的时候我好像没有思考过这些问题,只知道老师教认字我就认字,教写字就写字,很少去思考过我为什么要学习认字,写字,读书?似乎就是应该做的,就像吃饭睡觉一样,那么这个学习上的主动性要从哪里来呢?我不记得小时候老师是否惩罚过抄写生字多少遍的事情,现在却经常听身边的朋友说孩子写错了题,某老师会惩罚孩子写多少遍?对于这样的问题,孩子会有怎样的理解?有一次,我儿子有几个字写错了,他的堂姐建议多多抄写,我反问我侄女,对于惩罚抄写是否有效,他的回答是无效的,我很奇怪明知无效的方法却仍然选择,其实这样一个惯性的思维,因为她以前也是被老师和家长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过,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去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而不能用惯用的方法来对待孩子。

最近还有一个问题使我很纠结,儿子期末考试考得不是很好,孩子爸爸觉得学习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他要求孩子在这个暑期把学习过的课文都默写,对于这件事情,我开始不是很同意,当然我开始是心疼孩子,也有一些觉得不妥的地方,只是似乎说不出来,通过看了《学校在窗外》,我似乎有点明白,背多少书,写多少遍也只是让孩子在重复着机械的工作,这样的默写意义在哪?孩子通过默写只是会多写几个字,多背诵几篇文章,那么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是被我们一点点破坏掉呢?

这些问题我还需要慢慢的去思考学习,或许在《学校在窗外》这本书可以帮助我找到答案,我要继续细细读下去。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二】

最近,拜读了黄武雄先生的《学校在窗外》一书。书中,作者以“孩子为了什么去学校”、“受教育与不受教育有什么差别”、“知识是什么”、“学校要不要存在”等一连串涉及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和揭示了学校教育和当下教改的真面目,从而引发我们进行深入思考,重新去认识学校教育,认识社会……作者认为,孩子去学校是为了与世界互动,打开经验世界与发展抽象能力,以便于与世界联结。学校教育应做,而且只要做两件事,一是打开人的经验世界,二是发展人的抽象能力。如果说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那么便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学生应能通过学校教育,逐渐形成自己的人格,看到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教育应以个人内在的发展作为唯一目的,而不能以这一代人的价值观为标准,复制成为下一代人的思想行为。

那么,我们教育的现状又是如何呢?学校教什么?孩子如何学?现今的教法与目标是否正真适合孩子内在的发展呢?我们的教学宗旨,是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而事实上,教学时,大体都是将“套装知识”和简单技能进行传授,给予学生简单的知识骨架的建构,这些知识技能其实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去学习,为了加强孩子的竞争力,为他们的未来出路而服务的,是一种追求短期和直接目标的实用主义的行为。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缺失了知识积累过程中的自我经历、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创造的过程,教育只是复制知识的机器,严重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而学校的主流价值与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不利于学生心智的成长。当孩子们离开学校后,就会对曾经学过的知识忘得一干二净;甚至,在学校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们考完试会把书本扔掉、撕掉,呐喊道我们自由了、我们解放了。相对封闭的学校就像象牙塔,很多学生从学校毕业以后到社会上很难适应这个大环境。他会发现,自己在学校里学的知识跟这个社会没有太大的关联,甚至会自暴自弃。当孩子视学校为樊笼,书本为锁链,那么这种学校的存在和这样的教育方式一定不符合和不能适应孩子的内在成长。

实际上,人的学习大部分靠自己,而非依赖教师。教师最多从旁协助。所以,教育的重点,首先在于解除学生身上的压抑,让他恢复童年时的好奇,让他想学;其次是向他提出问题,让他看到方向;再次是营造讨论问题的环境;最后才是“教材与教法”。作为一名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探索经验、交流经验、验证经验的机会,并通过各种方式拓展知识的视野,把知识真正还原为人与世界互动的经验。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孩子的学问,而在与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给孩子们创造的空间,给学生多点时间与自由,给学生多点问题去思考。

读完此书,我深深觉得,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真的应该在埋头工作的时候,抬起头来看一看,看一看自己,看一看学生,看一看窗外,审视一下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并积极地行动起来去进行一些改变,做真正适合孩子内心成长的教育,为孩子一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三】

据说,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而在我眼中,中国的集体教育是从孔夫子开始的。为什么要把很多人集中在一起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学习?古往今来的专家们给出了很多解释。但学校教育确乎是一天天发展壮大了。

现在你要是问别人“你为什么要上学”,那人准会愣在那里,因为上学似乎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不需要理由。可是学校教育的弊端似乎也是越来越严重了。到底为什么要上学?学校教育应该干什么?也真到了该问一问的时候了。

《学校在窗外》试图对这个问题作出解答。

作者黄武雄认为,人的原始旨趣有三项:维生、互动、创造。他认为维生不必教,创造不能教,能教的只有互动一项。所以作者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做而且只能两件事:打开人的经验,发展抽象能力。

为什么学校教育应该做这两件事呢?作者的解释是:“未受教育的人,虽然对周边的生活有深刻的体验,但他的经验世界狭小,没有太多机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拿来,与别人在不同时空下的经验相互印证,因而看待事情只陷入自己的特殊经验。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经验,拿来不断与他人的经验相互印证,视野才能开阔,判断才能周延,思路才会清晰,人的内在世界才能充分发展。”

如果学校教育还有第三件事该做,作者认为那就是留白:留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去创造、去互动、去冥思、去幻想、去尝试错误、去表达自己、去做各种创作。

那么现代学校是按照这三件事去做的吗?显然不是,作者认为现代学校教育的最大弊端是:套公式,浮离于真实世界之上。这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作者以其独具一格的眼光发现了这个属于所有学校的通病。现代学校教育,重知识不重经验。由于学生只忙着去背公式,背的知识,他没有时间去接触实际的世界,无法去摸索、积累丰富的具体的属于他自己的特殊经验。等他从学校里毕业,进入现实社会,缤纷多变的现实会使他迷惘,他发现很多事是没法套用公式去解决的。但学校教育给他形成的习惯让他无法发挥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实际问题,他只是一再地回到公式中去,生搬硬套地去处理现实世界的问题。因此,很多从学校里出来的人,他的思维始终是浮离于真实世界之外的,无法与真实的世界融合。这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高分低能”。

学校教育应该打开人对世界的实际经验,而不应该只是把学生封闭在书本之中。只看重学习抽象知识的成绩很明显是错误的。

很多人是在离开学校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学习。我想,这也正是本书的书名——“学校在窗外”的真正含义。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四】

“叽叽喳喳……”鸟儿们站在枝头呼唤我的名字,我一骨碌就爬了起来,在鸟语声中打开了窗户。

一阵清新而又凉爽的风跑了进来,充满了我的房间。我站在窗前,远处的山直冲云霄,与天空合为一体,云朵好似一条白色丝带,环绕在山的腰上。“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我想,住在那山上的应该是神仙吧!

一抬头,太阳才刚刚升起,藏在云中,若隐若现。云朵也被太阳镀上了一层金边,房屋变成了金色,就连在屋顶上晒太阳的人们脸上都金灿灿的了。

近处,早起洗衣服的人们用木棒捶打着衣服,那一声声“砰砰”的声音,有力而响亮。有的人早就洗完了,却还在洗衣台上,与别人聊天。一阵阵笑声接连不断,给清晨增添了许多生气。

河里一条条小鱼在岸边游着:有时吐个泡泡解闷;有时互相打闹;有时在树叶下争抢食物……岸上,一棵棵柳树站在河边,好似一个个士兵守护着小河。它们又好像爱美的姑娘,垂着秀发在梳洗。一阵风吹来,柳树跳起了舞,柳条像一只只小手在空中挥舞,河水泛起阵阵涟漪,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窗外的景色可真美呀!”我不禁感叹。小小的窗,无边的景,请做一个善于发现美的人吧!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五】

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窗外的风景像彩色的风筝,常常映入我的眼帘。

坐在窗前,放眼望去,在瑟瑟的寒风中,园中绿油油的小草和苍天大树的叶子在随风飘动,发出“沙沙”的响声,他们好像在举行一场宁静的音乐会,为风儿伴奏呢!石头坛中一朵朵花儿争相开放,姹紫嫣红,犹如窈窕淑女,整齐地站成一个方阵。看上去,又像铺了一块五颜六色的地毯似的。一棵棵高大的树木,他们不畏严寒,亭亭玉立在那儿,那坚定的身姿,宛如驻守边疆的战士似的。

沿途小路铺满一块块瓷砖,像一面镜子似的,万物的影子倒映其中。一缕缕阳光照在上面,像铺上了一地的金子似的。

远远望去,那是什么?远处一座欧型建筑的“堡塔”金碧辉煌。在阳光下,发出金灿灿的亮光,那是一座幼儿园!那里常常有许多欢声笑语,为这幅宁静的“窗外图”添上了一点色彩。远处的青山与蔚蓝的天空,连成一条水平线,朦胧中隐隐约约的山坡披上一件绿色大衣,点点红花点缀其中,仿佛是绿色大衣上鲜艳的图案。

窗外的美妙不可言,言而难尽!这就是一幅宁静“窗外图”,你看了,也会沉醉其中!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六】

“啊!”一觉醒来真舒服啊,看看钟表已经下午三点了。我伸了伸懒腰,起身向阳台走去,我向窗户外面望去。看到窗外的美景,我都忍不住想要赞叹一声呢。

马路上的行人川流不息。有的小朋友和她的伙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拉着手在一起打打闹闹;有的拉着姐妹逛街;老爷爷围成一圈下象棋、五子棋;年轻妈妈在一起看着自己的孩子……

柏油马路两旁的法国梧桐,一棵比一棵美丽,好像在互相争美似的。受阳光宠爱的梧桐树的叶子发着金灿灿的光,而在阴影底下的叶子与它截然不同,它是嫩绿嫩绿的,各有各的美。

下午三点的阳光非常的耀眼,让我不敢去直视它。我静静地坐在床边,感受阳光慢慢地流入我的身体里。

突然,窗外飞过一群大雁,它们摆成了一个“人”字,又摆成了一个“一”字,显得格外美丽、动人,但它们顾不上停留,现在要飞去男方过冬了。

阳光没有那么强烈了,空气似乎越来越通透。隔着窗户远远望去,能看到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峰了,淡淡的,给秋天添了一丝生机,也为这窗外的美景铺上一层底色。

窗外的景色着实迷人啊!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七】

美景时之短暂,如同昙花一现。美好的的景物不会长存。

任何事物都有多样性。我呆呆地往窗外看,呆呆地入了神。

远远望去,河水蓝蓝的,闪着金色的光芒,泛着波光粼粼的一圈圈涟漪。河对岸仿佛有人在给鱼儿们喂饲料,突然,一只体型庞大的鱼飞了起来。喂饲料的人撒的更带劲了,接着我又看见了第二只,第三只。当强壮的大鱼满载而归,正准备回家时,瘦弱的小鱼才出来觅食,

估计是怕了吧。

河的周围是一棵棵异常茂盛的大树,有深绿的、浅绿的、金黄的…… 他们整齐有序地排列成了“S”形的跑道,像守卫小区的`保安。

窗外的天空十分柔美。广阔无垠的湛蓝天空,那雪白而又柔软的白云,那活泼可爱的小鸟,是多么美好。软绵绵的云朵在天空的怀抱里飘来飘去,活泼的小鸟前嬉戏打闹,一切都那么和谐。

旁边一座座大楼拔地而起,高低起伏,犹如一座座高山蜿蜒盘旋于小区周围。

令人讨厌的是旁边是快递转寄厂,嘈杂的声音惊醒了我。使我聒碎欣心看不成。果然,美景不长停。我相信我还会常常见到它的。要想保留即景的最好方法不是拍照留作纪念,当然美好的岁月也是如此 ,如此飞速,如此好景不长留。所以说,时光不能停留,不能永驻人间。认真做某件事事情,去面对它,欣赏它就是把握现在!

在学校窗外即景作文400字【八】

价值的根源在于同情。同情亦即感同身受。人生下来,了解世界的方法是同情。从同情、从感同身受,一步步脱离认知上的自我中心,逐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世界,去掌握世界的普遍性。

在教育领域中,讨论价值,讨论善,是危险的事情。教育者很容易把特定价值、善,甚至把爱、同情本身,当作既定的美德来宣扬。这样,价值、善、爱与同情,都会沦为教条。学校应该思辨价值,但不能宣扬特定价值。因为价值、善、爱与同情,必须发自内心,绝不能也无法外加。价值、善、爱与同情,只要来自外加,都无法内化为人的主体经验,而使人信守不渝。

价值与善一经强加,人容易变得伪善。爱与同情,尤其不能公众化。爱与同情是个人内在的东西,只有属于个人,爱与同情才可能出自内心,但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从人的内心慢慢萌芽,慢慢成长,慢慢学习,爱与同情才能随着年岁逐渐成熟。教育者不能揠苗助长。

以上三段援引于黄武雄先生的著作《学校在窗外》。它使我对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施产生了思考。在众多公开课的听课经验中,教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总是要动很多心思设计出一些与文本有关的思维升华,借以彰显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引导。如讲到自然保护区,会总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讲到地震,会提升到“我们要保护环境”等等诸如此类的思辨方向。到后来,讲到什么主题,学生居然能自己总结出“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了,貌似教师教育的成效可观。可是各位同仁勿忘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这种告知、训练而得来的结论未必是他们感同身受体验出来的,未必是真情实感。由此,黄武雄先生继续剖析道:

由于同情是世间一切价值、善与爱的根源,教育者能做而且该做的只是选取镜头,让镜头聚焦在世间那些挣扎奋斗,或受苦无依的人身上,让学习者把自己投射到那些人物身上,由自己内心去同情,去思辨,去发展他的价值。教育者只能从旁协助讨论与思辨的进行,不能越俎代庖,替学习者做结论,替学习者建立他们的世界观。

诚哉斯言。教育,不拘是什么学科的教育,都要注意适时适性。教育者的角色是引导、影响、守望,精心培育静待花开,而不是揠苗助长,强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