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作文400字)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作文400字)

更新时间:2023-12-13 05:23:49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印象最深的一种感受作文400字)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一】

《街道的美学》一书写成于1979年,是他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曾考察了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作出精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许多空间设计方面的创造性手法,不仅对日本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有极大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城市建设及建筑空间构成方面,也不无借鉴参考价值。此书出版后曾获日本第33届出版文化奖,并被美国哈佛大学等校建筑系选做教材。

——译者尹培桐

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联序,结果,在西欧的家中和内部要一样地要穿着鞋,而日本则在家中要脱鞋。

也许有人会说,光是穿不穿鞋并不是什么本质的重要区别,然而,在领域性上探讨建筑空间时,这点是不能忽略的,因而是重要的问题。

通常在考虑建筑时,是把“内部”与“外部”,的界线定在一栋建筑的外墙处,有屋顶的建筑物内侧视为“内部”,没有屋顶的建筑物外侧则视为“外部”。然而,近来的建筑中,有时一幢建筑物的规模十分庞大,而且是组合式的,形成了城市型规模的“群体建筑”,因此,不得不说,也有不能简单地规定“内部”,与“外部”,的情况。

从这一段可以看出日本以及东方建筑风格与西欧的不同,这是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正如文中所说,日本人注重的是一视同仁的集体的内部秩序,而西欧则注重个人的自由,所以在家里也穿着鞋。所以,在设计建筑时,文化差异的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地域带来的文化差异而导致的建筑风格的迥然不同常常是非常明显的。如果在设计中不能关注到这些文化上的细节,就不能因地制宜,做出好的成果。

在欧洲的住宅中,限定内部空间的墙,意义是极其重要的,由于厚墙所产生的防护性,才承认了家的存。例如,布普诺以存在主义立场谈到“新的防护性”,他摘引了圣泰戈鸩派利的《城堡》:在混沌的世界中,在沙漠中,定居在坚固的‘我的家’里,进而把这个家筑为‘城堡’,以对抗沙漠的威胁性攻击,不断进行防御,对人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这一意义上,对人来说其主要之点就是‘没有它自己就不能活,夺回坚固的堤防’。为什么呢?因为坚固的堤防或围墙,在防御没有边界的东西对所围起来的领域的攻击方面,无论如何也是必须的’布鲁诺主张坚固的边界,反复强调人只是在居住上达到自己本质的实现他曾说“人在本质上是居住者。详言之,即停留在牢固的场所,而且由人为筑起的墙壁努力从各种威胁中保护这一场所,停滞在该场所的适应者。人类只是由于居住而存在?在这一根本意义上,人不只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空间也就是自己活动的余地,只是由于具有最广义的生活空间,人类才获得自己的存在,人类就是以这一意义投身于世界之中的,(布鲁诺《客服存在主义的问题》,他在这里强调了不只是源流于空间之中,而是依靠人为筑起的墙壁居住于该场所的存在主义意义。像这样有关家的防护性的存在主义阐述,对于住在木、竹、纸造的家中的日本人来说,也许的确是一种奇闻。不过,这意味着以人的存在为主因的个体的独立,同时使我们体会到家的理想状态与人的理想状态的密切关系。

这一段强调了建筑空间的重要意义。“人在本质上是居住者”。因为居住,所以一定会占有空间。所以空间是人的基本居住条件。有的建筑虽然设计的很大,但是却给人空旷的感觉,有的建筑虽然设计的很小,但是让人觉得充实且安全。墙体在这其中就显示出了重要的地位。虽然现在已经不用墙作为抵御和防范的屏障,但是古老的文化依然在延续,墙的分隔使我们觉得隐私得到了保护,也正是因为墙,我们才拥有私人的领地。因此,墙的设计不仅仅要考虑位置、形状、装饰等等美学要素,更要考量人性、隐私以及私人空间的心理学要素。通常,在我们的印象中,家的概念可能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到某一间小屋,某一个门牌号。亲人不是家,而是家人。因此,家就是一个实体的,私人的,封闭的空间,是由一面面墙体构成的。像古代我国贵族庭院,被称作是“深宅大院”,就是由无数墙体合理安置而成的。墙的形式还不止如此。像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所写,有身份的少女都是在屏风之后见客的,可见屏风也是墙体的一种形式,这种墙增加了空间的神秘性,做工精细、用木名贵的屏风甚至会成为名贵的艺术品。

福特曼在《城市的文化》一书中阐述了关十中世纪城市的情况,他说“城墙是为军事防御而设,城市的主要道路是按照方便地汇集于主要城门的原则来规划,不能忘掉城墙在心理上的重要性,即谁在城市之内,谁在城市之外,谁属于城市,谁不属于城市。一到黄昏就关闭城门,城市即与外面隔绝。城门就像是纸促进了居民之间产生‘同舟共济’的感情。”从中东沙摸地区的建筑家那里听说,即使在沙漠之中居民也会有方向感和距离感。男子到了十岁就被单独丢弃在沙漠中,只有平安回来者才让他长大成人,过去这种严厉的锻炼,对游牧的阿拉伯人来说,必定是一种生活的智慧。由石油资源带来的财富,正在促成当地居民从游牧转向定居这一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达官富豪们在沙漠中划出了广阔的土地,对他来说,头一件大事就是在一望无物的沙澳中建立起表示“边界”的围墙。其理由,一方面是标明占地边界以防他入侵,再一方面是防止风沙漫卷的功能作用,不过更重要的是他们这种没有界就无法安定生活的民族来说,还是一种精神结构,特戈鸩帕里在《城堡》中也曾说过,在沙漠当中为了抵御风沙威胁,把家建为城堡是非常必要的。对于日本这样在充满山川树木、绿草繁花的大自然中培育的民族,人生到处有青山,是很难理解那种沙漠上的精神不安之感的。

围郭城市是包括街道在内的城堡,部族与部族之间的战争,就连妇女儿童也不放过,所以直室家畜均围在城堡之中。同日本的城下町(日本古代以诸侯的居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译注作一番比较是很有意思的。武士的宅邸在城外,民居均在城外,这样的城市形态,对沙漠上的人来说,无疑一天也不能安心生活。城市和街道的位置是颠倒的。日本城市的形态对干燥地区的居民来说是极不现实的,是神话式的虚构。对居住在温湿地区的日本人来说,城堡城市同样也不现实,很难理解它的必要性。

这段描写的是墙体的扩展功能。墙体在围护一座城市时,就担负起了军事的功能,尤其是在广阔的平原地带或是一望无垠的沙漠地区。这些地区很容易成为战场,而这里的城市则不可避免的会沦为战争的下注。因此,城墙就起到了防御的作用。大的城市,城墙高而坚固,内部结构复杂,能供少量士兵在城墙内驻扎休憩;小的城市城墙低而松散,容易被推倒。从我国的战争历史来看,一次战役的成败往往取决于一座城墙的坚固与否。一场战争就是一场对城墙的进攻与守卫。因此,城墙的设计便尤为重要。

然而在日本,似乎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日本是个小国,战争通常是武士的对决,而复杂崎岖的道路和窄小的平地空间往往使得大型攻城设备难以长途行进,因而高大的城墙也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二】

  痛,甬在病字框的囹圄之中,饱受煎熬。深深的捧和与围囿里,无不做呻吟焦虑状。痛,由身,由心或是身心兼具的体悟。痛的领悟,非亲身体验而不能言其真,语其实,道其形。但凡口若悬河者,眉飞色舞在飞沫的洋溢间,多半痛不由心;但凡言之凿凿者,皆或多或少践行于其之中。

  但凡有痛,一曰身体的踉跄,人食五谷杂粮,病在尘世中滋养。阴晴圆缺的世事常规里,痛的滋养,夹杂在诸多因素中,无以行其极。时令的偏差,伴随着身体器官与机能的新陈代谢,以及遗传因子的'繁复中,痛的流离,总是会或多或少的随行而来。

  觅寻渊源,二曰心神难宁。哀痛莫大于心,心与身的痛大可比肩在而立。对等的林立,心之痛,压抑着思绪,精神的阴郁里,痛,不招自来,似随形如影的恶魔,惶惑在眉间的朱砂。以至于心的焦虑不能支配了身躯,行尸走肉,便成了最后的皈依。

  静得思量,便有三曰身心皆痛尔。身体与凝思的困扰,让痛趁虚而入,细细追寻,此乃人生一大劫也。真正刻骨铭心的痛,大概言语皆无,泪眼婆娑亦是清浅了眼眸,只由得心的抽搐,在脉搏的跳动间,一点一滴的融入液,纵使随着时光流逝,也是难以弥补的缺口。

  痛,往往与苦结伴,与疼相依偎。痛的成色便因此而愈演愈烈。痛之余,常常因此感慨了汉语言的精深与博大。一个pain与the pain便轻松的解释了英语中的痛、疼痛与痛苦;而汉语的深意中,一个痛苦,一个疼痛,显微之差,便足以道出当时当刻的彼情彼景。如此深刻的领悟,也难怪会让人心有余悸。

 痛的领悟,许是人生之浮沉中一剂必不可少的强心剂。总是滋味轰轰烈烈的惊诧,待得时光流转,抚平依稀后,记忆中总有擦拭不掉的一抹痕迹。感叹着岁月的给予,人生尚浅的轨迹上,痛苦的三重境界都曾身临,此乃幸与不幸,怕也只好由得岁月来评说了。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三】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说:“爱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本领,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习得的能力。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永远也得不到满足。”

我时常在想,我为何总是厚颜无耻的不感恩自己已经拥有的生活。满足和感恩并不是一对同义词。用弗洛姆的说法来讲,是你不会爱,不会爱自己,不会爱他人,更不会爱生活。单身的对幻想的对象要求甚高,拒绝着冥冥中的缘分。相恋的爱人在激情后,沉默的瞳孔中倒映着对方的缺陷。她温柔,你嫌她不够勇敢。她安静,你嫌她不够开朗。她独立,你嫌她不会撒娇。每一个被生活细化的性格特征,在你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点燃的时候,就会变成顽固的旧疾,刺的你坐立难安,一定要把情绪宣泄到蜕她一层皮为止。

其实这和她无关,和原生家庭无关,和钱也无关。你对付出爱情的恋人的生命和生长毫不关心,你对自己的情绪和状态也从不积极反思改进。

当她一件小事没做好,你想发脾气责怪她幼稚无知的时候,再多问一句自己:

你自己就是完美的吗?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四】

“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这是一段有关信念、救赎他人与自我救赎的故事。

已经退休的酿酒厂前员工哈罗德是一个有些内向沉默的老头,他和妻子莫林过着平淡、普通的生活。而某个周二上午曾经的友人奎尼寄来的一封写着自己已身患癌症信,却打破了他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让他开始了一场他从未预想到的旅程,一段救赎自己,救赎他人的“朝圣”。

哈罗德一开始,不过是想给过去的友人寄出一封写着自己关怀的信。但当他步行走到第一个邮筒面前却未投出那封信而是继续行走想寻找下一个邮筒时,一切已经开始悄悄改变了。他走过了几乎整条福尔街,走到了加油站,在里面遇到了经历过姨母患癌的女员工,女员工的一句“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做成”为他种下了信念的种子,为他开启为救赎友人的“朝圣”道路。

65岁,行走87天,走过627公里,在这段行走的朝圣路上,不断有人加入他的队伍,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理解他此行的目的,最后哈罗德从这群人中脱离,一个人孤单的到达了目的地。哈罗德在朝圣的路上默默的回想着自己的一生,他想到了自己悲惨的童年,一个爱自由胜过爱他的母亲,一个可能从未爱过他的父亲;想到了与自己有着深深隔阂,最后因抑郁自的儿子;想到了在丧子后和自己渐行渐远的妻子;想到了为自己顶罪而被公司开除的友人奎尼。但他在慢慢回想过去的同时也在慢慢的和自己和解,他意识到是自己缺爱的童年造成了他的性格缺陷,让他不懂如何去表达爱,在儿子遇到困惑时,不知如何支持他,而造成了悲剧。儿子的去世与他的不善沟通,都让他与妻子关系逐渐冰冷。但他选择原谅自己的父母,他不再纠结于别人的过错,不再纠结于自己悲惨的童年,而是选择放下,选择坦然接受,去面对自己全新的人生。

当他完成自己的旅程到达医院时奎尼已经不能再言语,奎尼的生命像在风中摇曳的微弱烛光,随时都会熄灭。他最终也没能救回自己的友人,但他却救赎了自己,经过这段旅程,他变成了不一样的哈罗德,不仅是身体上的强健,更是内心的救赎与谅解,他与同时也在反思自己的妻子和解,带着坚定的信念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可能这就是人生,我们有时也许不能够完成自己刚出发时定下的目标,却总能在路上收获到自己从前不曾发掘过的美好,行走的路上永远不要只顾目的匆匆前行,而是学着反思,学着感悟,学着理解。永远不去讲“不可能”,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坚定的走下去。

“那么,我是谁?”——答案就藏在我们行走在的路上,就藏在我们慢慢反思自己,理解自己,与自己和解的过程中。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五】

爱是一门艺术。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撒下种子,爱是人的本能。但让我们感到悲哀的是,这种本能正在随着社会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渐渐的退化,与我们生命的本质渐行渐远。如果我们对自己及自己所生存的社会进行反思,就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道德和良性的社会关系正在以爱之名渐渐消融。爱变成了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爱是我们生命过程的体现,更是体验生命过程的通途。学习爱的知识,修炼爱的艺术,在爱的实践中我们可以摆脱人性和社会的局限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我们爱,不是仅因为我们值得,更是因为以爱之名让一切完整。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六】

一个人的朝圣,最初不知怎么接触到这本书的,或许是朝圣这样的词语吸引了我,在我看来,朝圣,是神圣的,是难以亲近的,它为什么会出现在一本书的名字中?直到看完整本书才明白。

这本书花了我两段时间,开始时已快临近期末,医学生的魔鬼考试月,一切都向考试看齐,所以我只是看了一部分,考试完又想玩,又要过年走亲戚,以至于这本书的战线拉的太长,新学期,熬了几个夜,终于看完了。

哈罗德的朝圣,在我脑海里就像放电影,他一路走,我跟着全程脑补。一边看,一边疑惑着,朝圣,真的是朝圣吗?我看不然吧,或许换成探望?拜访?…………更为贴切。但当我看到结尾,才知道,哈罗德去疗养院看奎妮可以用拜访、探望之类的词,而哈罗德发现自己的内心选择却足以用朝圣了,因为只有朝圣,才能找到最真的自己。

哈罗德不顾妻子的反对,选择步行去见奎妮,我觉得可能当初哈罗德也是脑子一热,因为我发现一开始哈罗德总爱想起一些事儿。走着走着,离成功越来越近时,哈罗德却想放弃了,真的很怪,坚持了那么久,就要放弃?!也许是太累了,也许是不知见到奎妮说些什么,也许是那群随行者们捣的鬼,真的,那群随行者就像社会上的多数人的一个缩影,在他们看来,朝圣只是一次愉快的交易,简单行走的背后是名与利。幸运的是,哈罗德对随行者的态度从最初的接受,到包容,再到最后的默默离开,也许,他内心的改变是他还能坚持下去的一大缘由吧。

这篇小说主人公是哈罗德,退休生活暗淡无味,索性说走就走,待得豁然开朗,才觉,原来当初最美好。转而一想,哈罗德的故事像是在说每个人,弯弯绕绕兜了大半圈,最后又回到了原点,只是这个原点已经变了。

作文深刻的领悟400字【七】

《爱的艺术》弗洛姆的哲学书,作为一个很久很久不看这类哲学书的工科生来说,真的是一个挑战。但是,作为一门全人类的通用科学来说,对于哲学的知之甚少对谁来说都是个错误。看了这本书,自己也有了一些对之前问题的解答,同时也有一些新的疑问尤其是对于现今的我所经历的教育。

曾经有一名走进哈弗校园的状元曾经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训一群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在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并且形成那些知识贫瘠的人所不能驾驭的利器,在社会上最大能力的利己。我们的社会在也是在全力的支持着这些利己主义者,利用他们的精装,为社会的资源提供保障。当然了,博弈论的创始人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约翰·纳什在博弈论的观点中提到,现代经济体制的利益最大化,建立在单个经济体的利益最大化上。这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利己主义者来使得社会的利益达到最大化。但是,从我们的认知来看,这是真的吗?

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这样阐释到,人们把爱别人的概念看作是理所当然,也是能够接受的,但是却普遍的认为爱别人是一种美德,而爱自己却是一桩罪恶。人们认为不可能像爱自己那样爱别人,因此自爱就是利己。但是其实在我看来,自爱是真正的爱自己,而利己不是爱自己,利己的本意不是太爱自己,而是太不爱自己。缺乏对自己的爱和关心表明了这个人内心缺少生命力,并会使他感到空虚和失望,只能依靠于一些身外的利益来填补自己,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利己主义。

对这两个概念清晰后,我们发现,我们所需要的是爱自己的社会人,而不是空虚的失望的利己主义者,针对两者的需要出发,我认为,在教育中我们在增加被教育者的知识的同时,更应该传授并且锻炼一种爱自己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对个人要求的出发点,所谓个人要求是指个人的对自己的一些要求或者是约束,而出发点,我定义为,爱自己。

艾克哈特说,你若爱己,那就会爱所有的人如己。你若对一个人的爱少于自己,你就无法真正爱自己,如果你一视同仁爱所有的人,包括你自己,你就会像某个人那般爱他们,这个人就是上帝和人。一个既爱自己有爱他人如同爱己的人就是这样的人,一个值得这样评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