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笔记>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初中作文教学建议)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初中作文教学建议)

更新时间:2024-01-21 23:13:04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初中作文教学建议)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一】

我觉得,目标明确是指上课时老师明白这堂课要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等,也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认为师生的活动都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上课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插入课外内容,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可以把内容引申出去,都会起到事半功倍。但有时漫无目的地讲,对学生就会分散注意力,教师的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二】

1、把握本文的基点

各篇课文的基点各异,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能准确地把握课文的基点,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虽说“一千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毕竟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变成“孙悟空”。因此准确解读文本是课堂教学的前提。

2、找准课堂切入点

就教学来说,找到个性化教学的视角,这是有效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这样可以使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等。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中“掏出”极宝贵的可教因素,通过二度创作,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的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从而让课堂成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场所。比如有位老师上的《天鹅的故事》,紧紧抓住“感动”一词,让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感动老天鹅,感动天鹅群,感动老人,最后感动读者,感动所有的人,让人们懂得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到天鹅的顽强和团结精神。

3、捕捉情感兴奋点

有效的教学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更重要的是,学生的“需要”和“差异”往往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知识有热情”,善于培植学生的兴奋点,不断地激发和引导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质疑、讨论、争辩和探索。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就表现在如何合理而有效地点击到学生愿意兴奋、能够兴奋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上,从而不断推动学生智力和思维水平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4、创设思维生成点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寻求知识生成、知识扩展的发散点,善于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释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寻求发散点,并有效进行思维的发散,要求教师具有开放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知识背景。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未知领域,抓住“知识盲点”,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热情,指导他们进行研究性阅读活动;可以找到与其他学科、与社会生活的“交叉点”,组织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等。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时,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试试写写菲格雷总统饱含深情,动人心弦的演讲稿。一是能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同时也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了训练,实现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效统一。

有效教学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做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就是“教学设计”。怎样的教学设计有效呢?这篇短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的确,有效的教学设计不应该纠缠于细枝末节,而应该宏观地看待教材,瞻前顾后地分析教材,深入浅出地钻研教材。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超越,在吸纳教材的基础上扬弃。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把教材转变成学材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学生自己可以进行探究的学材,使学生能够逐步自主发展,教师的价值与智慧也主要体现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

总之,《有效教学方法》一书给我的启示良多,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本着书的原则方法不断加以实践,从而深化对这一教学方法的认识,使聋校语文课堂成为真正为效的课堂!

简论初二作文教学方法【三】

说明文的文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内容选择的艰难,这对教师的文化科学素养、学科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说明文“教什么”更符合它的“文本性”?“教什么”才适合学生的需求?解决这些问题的首要一步,就是要做好文本解读的工作。笔者以为,说明文的文本解读主要应该从两处着眼。

1、发掘文本的知识趣味

首先,教师要在文本中充分发掘其中的知识趣味。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介绍的内容多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有的介绍大自然的神奇现象或自然景观,有的描写有趣的动、植物生活习惯,有的介绍了最新科技的成果等。这些内容,本身就是学生喜欢的内容,带有神奇、神秘的色彩。以《雾凇》为例:雾凇的美丽,作者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处做了精彩的描述,读者一眼就能看到,感受到。而雾凇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吉林会有这样的奇观?这些正是游客们想知道,而又难以一眼看到的?因此,课文在第二段中用了大量的笔墨为我们明介绍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其中,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雾气、银线、银条等的描写,向人们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其次,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还需要占有大量的、丰富的信息。如果老师对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的信息量不足,教学就会只停留在文本的表面。难以解答学生好奇的发问不说,其中蕴含的引发好奇的趣味因子,很可能也会被自己淡化掉了。比如教学《埃及的金子》,课文只是介绍了金字塔的构造特征以及如何建造的推想。如果老师是金字塔的爱好者,就会自然地引入自己对于金字塔有关研究的相关知识,介绍当今人们对于金字塔的诸多新探索,新猜想,以这样的丰厚认知做积淀,教学中就会游刃有余,就会将学生的阅读兴趣由本文引向课外,引向更神奇的科学探秘的空间。

2、关注文本的言语特色

说明文的言语特色需要用心体察,忽略了这一点,说明文往往就会异化成科学课或思品课了。

(1)精准的词句运用。尽管是说明类课文,作者依然特别注意推敲词语,讲究词语的精当、贴切。一类是科学术语的运用,说明语言具有准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文中表示的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比如,《麋鹿》一文,“麋鹿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据科学家考证,早在3000多年前,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有麋鹿,但汉朝以后就逐渐减少,再后来竟然销声匿迹。……从此,麋鹿在国内几乎绝迹。”其中的“根据科学家考证”“几乎”等词语,就很好的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科学性,保持着此类文本特有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另一类是生动化的表现手法,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文中,“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摧毁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发起脾气”“喜怒无常”等词句的运用,形象地拟人化地说明了海洋的特点,使得原本深奥难懂的科学语言变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文本解读时紧扣这些语言,语文味也凸显了。

(2)多样的说明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不同的说明文需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不同的方法。比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作者就采用了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课文第二自然段,“高等动物一般要通过雄性和雌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才能繁殖后代,人们把这种繁殖叫做有性繁殖。换句话说,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里运用了下定义的方法,给人清晰而准确的概念。“许多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例如,从一棵大柳树上剪下几根枝条……此外,一些植物还可以通过压条或嫁接培育后代。凡此种种,都是植物的克隆。”这里则通过举例子,让我们知道了许多植物具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3)精彩的布局结构。文本的结构特点,是作者叙述思路的表征,是作者独具匠心的体现,这同样需要教师去认真地发现,并形成读者、作者间的认知共鸣。《神奇的克隆》一文,作者把“克隆”这一科技问题表述得条理清晰——什么是克隆?哪些可以克隆?克隆有什么益处?还有更有趣的。如《我是什么》《航天飞机》等课文,作者则运用了童话的体裁,以人物的对话等方式向低年级的学生介绍了事物的特点。

有了这些方面的解读,我们才会依据文本的特色内容,确立文本的教学目标,为有效的教学设计提供最好的支撑。